“犹记昔登十八盘,坦途高架丈馀宽。曾因过费饬方伯,率为趋平奉大安。今度挥鞭吟马上,不教仿栈辟云端。石梯拾级千层迥,却喜峣峰本色看。”
——乾隆皇帝《十八盘》
泰山十八盘,这条由1633级石阶组成的“天梯”,不仅是自然地貌的奇迹,更是人类精神的丰碑。当乾隆皇帝挥鞭吟马而过时,他或许未曾想到,这条承载着帝王威仪的山路,会在三百年后成为诠释“世上无难事,只要肯登攀”的绝佳注脚。在这里,每一块青石都镌刻着挑战的印记,每一道台阶都丈量着文明的尺度。
“十八”这个数字在中华文化中构成奇妙的隐喻系统。从佛教的“十八罗汉”到《水浒》的“十八碗酒”,这个数字始终游走于具象与抽象之间。泰山十八盘将这种文化基因具象化为1633级石阶,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东方哲学——人生如同三段式攀登:慢十八的蛰伏、紧十八的突围、不紧不慢又十八的持守;这种结构暗合《周易》“潜龙勿用-见龙在田-飞龙在天”的成长范式,将登山过程升华为文明传承的仪式。亦似《周易》中“三才”的具象化演绎:慢十八的喘息、紧十八的垂壁、不紧不慢又十八的起伏,构成“唯天下至诚,为能尽其性。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;能尽人之性,则能尽物之性;能尽物之性,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;可以赞天地之化育,则可以与天地参矣”的微型道场。乾隆帝笔下“石梯拾级千层迥”的咏叹,道出了帝王对世俗权力的超越,当他在马背上吟诵时,十八盘已从物理空间升华为励志道场。自古以来,儒道释皆将登山视为一种修行,认为只有历经十八盘的艰辛,登上泰山之巅,才能实现精神的升华,领悟到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的人生真谛。这种文化寓意,使得十八盘超越了单纯的登山通道,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,激励着无数人挑战自我、砥砺前行。
站在泰山之巅玉皇顶俯瞰十八盘,那条蜿蜒的玉带如同文明的长河。每一位攀登者都是河中的一滴水,既承载着历史的重量,又折射着未来的光芒。“会当凌绝顶”的现代诠释,早已超越地理高度的征服。科技工作者在芯片领域攀登“紧十八”,乡村振兴干部在广阔田野开凿“慢十八”,创业创新者于商海跋涉“不紧不慢又十八”。每个领域的攀登者都在证明:真正的巅峰不在泰山之巅,而在突破自我局限的瞬间。这种精神传承,让三千年前“筚路蓝缕、以启山林”的开拓者与当代“可上九天揽月,可下五洋捉鳖”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者完成“见自己、见天地、见众生”的时空对话。
五岳之首,巍巍泰山,穿过岁月,成为华夏民族古老而悠长的历史记忆;风雨沧桑,岿然不动,成为一部永久屹立在东方大地上的“史书”。那些被热血、辛劳、汗水和泪水浸透的十八盘石阶犹如大地书写的行草,每个台阶都藏着未完成的故事。从秦皇汉武的封禅队伍到今日的背包客,不同时代的攀登者在这条天路上留下各自的注脚,述说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的奥秘。文明的升维从来不是坦途,当现代文明遭遇发展瓶颈时,十八盘提醒我们:真正的进步不在于征服多少高峰,而在于保持永远攀登的姿态。当我们在各自的人生十八盘中气喘吁吁时,或许该听听来自泰山的回响——那不仅是风过松林的涛声,更是五千年文明对每一位攀登者的深情召唤。
配资知识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