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虽然不是中医,但从小在一个与中医紧密相关的家庭环境中长大,深受家人影响,因此我对中医的事情一直保持关注。最近,我注意到了一件让人非常不安且令人痛心的事情——中国的许多中药配方竟然被日本注册了。
其实,日本对中医药的兴趣并非近些年才有。早在上世纪70年代,日本就开始了对中医的研究。他们发现,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效果显著,且副作用极小。于是,他们便开始暗中寻求并收集中国传统中草药的配方。
那个时期,中国的许多医书典籍和中医人才被日本收罗到了他们的国家。这无疑是一段令人痛心的屈辱历史。日本渐渐发现,中国许多中药配方并没有申请专利,因此他们毫不客气地开始了注册工作。比如,张仲景的经典医书《伤寒杂病论》中的药方,几乎已经被日本注册完毕。更为讽刺的是,虽然这些药方显然是中国的宝贵遗产,然而日本人竟然将其命名为“汉方”,这不仅是对中医的剽窃,甚至是对其文化归属的赤裸裸否定。
展开剩余78%有数据显示,在世界专利局中,涉及中药配方的专利,日本已经占据了70%的份额,而中国仅仅获得了0.3%。不仅是日本,全球其他一些西方国家也在积极争夺中国的中药配方。我们耳熟能详的“蜂王浆口服液”,专利属于美国;“牛黄清心丸”的专利被韩国拿走;“银杏叶制剂”的专利则被德国和法国占有。即使是屠呦呦女士为中国赢得诺贝尔奖的“青蒿素”,其专利也被瑞士的诺华制药公司拿走,屠呦呦本人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收益。而日本的“救心丹”和“龙角散”,也都是基于中医药方,经过现代工艺加工后,以高价回流到中国市场。
目前,中国的中药产业基本上是通过原材料出口来盈利,而在全球中药市场中,中国的市场份额不到1%。据我了解,很多中国的优质药材,如高档人参、灵芝等,几乎都被出口到日本。与此同时,令人震惊的是,仍然有不少中国人对中医提出质疑,认为它是一种“骗人的手段”。我不禁想问,如果中医真的是骗子,那么为何西方那些医疗体系最为先进的国家,依然频频向中草药配方伸出“觊觎之手”?尤其是像日本和韩国这些位于亚洲的国家,尽管我们习惯上称他们为“西方国家”,但他们对中医的热衷态度与西方国家并无太大区别。
如今,信息的传播途径更加多样,公众的知识和认知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。相信大家通过独立思考,也会逐渐意识到,所谓“黑中医”的背后,往往是一些资本驱动的媒体和利益集团。这些媒体通过背后强大的资本推动,传播特定的信息,甚至有意识地误导舆论。而这些资本背后的推手,往往是西方的制药公司。为什么要抨击中医?如果不打击中国本土的中医药,西方药企的西药在中国庞大市场的销售会受到严重影响,无法赚取巨额利润。
以往,网络上关于中医的负面声音多为隐蔽,很多人难以察觉是背后资本在操控舆论。然而,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,IP地址暴露出来,许多不良的声音已经变得更加明显。谁掌握了媒体,谁就能控制舆论,谁就拥有话语权。这也是国家为何要求媒体必须由政府掌控的原因之一,避免其被某些居心叵测的人利用。
如今,网络上很多信息的发布,尤其是资本媒体发布的内容,往往是他们希望大家看到的,甚至会引导舆论朝特定的方向发展。大众接收到的信息途径相对单一,因此当某一信息反复出现时,大多数人很容易就相信了它的真实性。比如,最近广为人知的“教版教材”事件,这个事件已经发生了十年,但为何直到现在才被资本媒体大力报道?资本媒体操纵舆论的一个常用手段就是通过制造热点话题,转移公众的注意力。当教材事件成为热议话题时,与之同期发生的、同样应受到关注的核酸检测造假事件,却很少被报道,公众的关注也逐渐转移。
再回到中药这个话题,既然中药被批判为“妖魔化”的对象,为什么西方国家,尤其是医疗水平先进的国家,却争相争夺这些中药配方?曾一度引发国际争抢的“安宫牛黄丸”和“乌鸡白凤丸”,难道是因为它们口感更好?美国作为公认的科技强国,他们的士兵居然也能接受针灸治疗,这背后难道仅仅是觉得针灸刺激好玩吗?
更进一步回想2003年非典时期,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,但至今为止,许多人却不再提及这段历史,为什么?因为资本媒体极少报道这方面的事宜。
中医药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瑰宝,几千年的积淀和实践使其成为全球医学的宝贵财富。然而,外国人对中医药充满敬意,将其视为瑰宝时,我们自己却却弃之如敝屣,谈论起中医时常常皱眉、嗤之以鼻,这真是令人心痛。种种原因导致中医未能获得应有的重视,其相关人才逐渐减少。中医是一个需要大量经验积累的领域,从小就开始学习的学徒需要经过几十年的修行,才能称之为医生,且没有足够的经验是无法开方的。然而,现代社会中,能够耐得住这份“艰苦”的人又有多少呢?许多人根本无法熬到五六十岁,便选择另谋生路。
更为遗憾的是,优质中药材已经大量出口到日本,留在国内的往往是品质较差的药材,甚至是有毒的。比如,硫磺熏制的药材外观漂亮,却有着极大的健康风险。药材的质量越来越差,导致中药的疗效大打折扣,而在这样的情况下,中医如何治病?
作为普通百姓,我的心情无比沉痛。除了无奈,更多的是对这种现象的深深哀叹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知识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