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提到太平洋战争的大场面,浮现在咱眼前的多半是烟雾弥漫的海面、嗡嗡作响的飞机、彼此对射的巨舰,还有那一场场争分夺秒的生死较量。
可要是细品那些老照片、影像或者听老兵回忆,不少人都会冒出一个不太高调但极为常见的名字——克利夫兰级轻型巡洋舰。
这玩意儿,你会发现在哪都能遇到它:一会儿防空阵地上密集开火,一会儿夜色中在黑暗里悄悄摸过去开枪,转头登陆作战又是箭头。
有人开玩笑说,它就是美军二战期间专门用来“填补战场空缺”的“海军钢铁志愿者”——没毛病是真的没毛病。
但问题也来了:27艘,差点造出来52艘,光建造速度就让老对手边流汗边流泪,这种“批发”出来的巡洋舰到底凭的是什么本事?难不成真有“万金油”这么神?这“全场通吃”,怎么做到的?
别急,今天咱就扒一扒这“克利夫兰”究竟凭什么能在历史上留下那么重的一笔。
大伙要是不熟美海军那些冷冰冰的法规故事,先来点八卦背景补补课。
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,全球经济还在咳嗽,打仗搞军备竞赛成本太高,各大强国被半逼半自愿地拉去参加《伦敦海军条约》。
这里面有一条把“轻型巡洋舰”的主炮卡死在152毫米(大约6英寸),船体总重最多给到1万吨。
听起来挺公平?实际操作起来全世界都开脑洞了。
美军合计了一下,重型巡洋舰那个8英寸大炮是挺唬人,可你别说,造一艘的时间和费用,能把司令部催得头发都揪光。
偏偏太平洋战场又是个“多线烤炉”——航母得护,登陆得支援,还防不住夜里冷不丁蹿过来的敌舰和水雷。
老美就惦记着,能不能有个折中货,哪儿缺就往哪儿补,别非得等造出一艘重巡才敢打仗。
于是“量大管够”的克利夫兰级被点名上线了。
说白了,这小兄弟的设计思路就是两个字——将就。
怎么将就?先把前一代布鲁克林级的好处拿到,但重的一吨也砍点,结构越简化越能赶工,建造周期直接蒸发三分之一。
主炮少一组,表面上火力降了级,可舍得给弹药加速,射速翻倍,弹幕密度直接碾压前辈。
再就是把“防空火力”玩到花,把大炮、中炮、小炮都给你塞一圈。
一艘船上密密麻麻堆起几十门,谁敢靠近航母,就是一阵“金币飞舞”伺候。
动力呢,四台大锅炉一轰,航速轻松进32节,用行话说,基本就是“高速出租车”。
随航母跑不掉,陪小驱逐舰也能甩尾漂移来一场追逐戏。
造船厂这边,突然被“珍珠港”狠狠一闷棍,“制造优先,啥都加速”,三条船台往外蹦舰艇,那速度简直快得像流水线下“出厂新车”。
最高峰的时候,居然能同时组装5艘。
1946年整装完毕,27兄弟集体上岗,太平洋那时候可真是正缺人。
哪需要救火就去哪,妥妥的是美军的“现场好用型员工”。
当然,光数量上去了还不算啥,关键得能干活儿。
克利夫兰级怎么“万金油”?咱得一项一项说。
先看防空。
航母的老大难问题就是天上那些小日子飞机。
鱼雷机、俯冲轰炸一个来回,搞得美军舰队人心惶惶。
可克利夫兰级一来,简直跟“玩家自制外挂”似的——152炮平射飞机,40炮点射高速目标,防空网织得跟春天柳絮一样密。
中途岛死磕时,“蒙彼利埃”和“文森斯”站在航母边上,把来袭的大部分飞机都弄下来,自己舰体不过擦点漆。
后来马里亚纳铁底海,7艘护航舰一天之内拉下72架敌机,平均一百发成交一个,不是说着玩的“实用主义”。
这防空效率,别的重巡、战列舰只能眨眼干瞪眼。
夜战是什么概念?那是小气候、黑灯瞎火的猫鼠游戏。
夜里的瓜岛,你要是被日本驱逐舰摸到,那就是场硬仗。
克利夫兰级靠的不是身板,而是灵巧的“走位”、疯一样的射速,20分钟能直接拍扁三条运输舰、甩掉两条驱逐。
有船员打趣,公司请他们去打夜仗,就是拿菜刀站岗,半夜出手快得对面反应不过来。
这种“游击大刀”的效率,磕了兴奋剂似的。
然后跳岛作战怎么少得了它?火箭弹、速射炮全程陪着登陆队员清清路。
炮弹像下暴雨,地面铁丝网、掩体全都捣烂。
陆战队冲滩时都说:你别管炮大不大,能连续不断下蛋的炮才香。
冲绳一仗还试了新玩意,直接装火箭筒对山洞“饱和射击”,不愧“拆迁队长”。
扪心自问,能打一线还能扫尾,谁不喜欢?
有的人可能觉得巡洋舰又不是驱逐舰,扫潜艇怕是力不从心?
错。
人家真敢“诱敌深入”,让德国U艇误以为是“弱鸡”,实则句号安排,152炮一平射,水下小佬瞬间出局,这反潜高光强行秀了一把。
驱逐舰见了都忍不住鼓掌。
你让别的巡洋舰试试,估计都没这待遇。
咱这夸了一大圈,不能让人以为克利夫兰就真没短板哈。
美军要速度要功能,部分地方就是直球“省出来的”。
先说防护。
这舰侧舷那爹妈给的装甲,说出来都心疼,连人家重巡的炮都能打漏。
不是夸张,1944年莱特湾打起来,“蒙彼利埃”硬扛了日本203炮弹,骑脸开个大窟窿,幸亏拼命修补捡回一条命。
伤疤累累不是没事发生,船上几处甚至得拎出电焊补救。
但这样一来,航速多少就要牺牲了,你说气不气人。
再说这海上适航性,“紧凑身材”虽说方便,可一遇风浪就翻江倒海。
台风一来,舰体都要歪成斜坡,连主炮都能被浪花拍坏,水兵们吐得“人仰船翻”。
说夸张点,那感觉下去就像喝大了蹦迪,一晃就晕,最后只能提前撤退回炉。
缺点也是胸口明晃晃写着的。
雷达这玩意有时候也掉链子。
早期型号探测距离太短,天上飞机还没完全飞临头顶,船上才后知后觉。
吃过苦头不止一次,有的舰长连人都没逃出去。
还好美军后来急救式更新,才让侦查水平有所提升。
但前期吃的亏,可没人能帮补回来。
这船的弹药库也有点作死。
主炮弹和发射药离得忒近,一旦挨人家一炮,炸一炸就是连环爆,跟气球串烧一样,危险。
“丹佛”号差一点全军覆没,全舰断电几小时,这种安全隐患要说不揪心,那是骗自己的。
讲到最后,人们都会问,克利夫兰级多,战损也不算轻,终究欠火力、挨揍还多,值不值?
其实扪心自问,咱生活在那个“大干快上”的年代,什么叫“工地刚需”?
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满足需求,有总比没有强。
是,它不胖也不壮,瘦巴巴的就像吃不饱饭的孩子,可架不住数多量大。
没有“巴尔的摩”级那么硬核,也赶不上后来导弹巡洋舰那些高科技,单论“为打仗而生”,它真算活成了“够用就好”的典范。
战争这东西讲究极致吗?未必。
能用的都派上,轮流补位,比那些百里挑一的极品更顶事。
大优等生固然好,班级里顶起脏活累活的,往往是真正养活全员的“基石型老实人”。
波士顿的博物馆还挂着“小石城”号残骸,岁月在铁皮上留下密密麻麻的炮口齿痕,像极了它当年风驰电掣的身影。
说到这里,谁还不明白,有时候历史对“普通劳动者”,才最真诚眷顾。
这不是鸡汤,是现实:足够多、足够快、足够能干,比追求十全十美重要一百倍。
完美,总是遥遥无期;“靠谱”,却真能撑起一个时代的脊梁。
如果让你穿越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太平洋,你最想在什么样的船上参战?是所向披靡的战列舰,还是这样拼命又实在的“全能小钢炮”?
留言聊聊呗,咱一起脑补下历史的另一种打开方式。
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、文明的社会风尚,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,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,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。
配资知识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