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首《就义诗》由中国共产党党员夏明翰创作,表达了他忠诚革命理想、不畏死亡的英雄气概。诗中“砍头不要紧,只要真主义。杀了夏明翰,还有后来人!”字字铿锵,展现了中国革命烈士面对生死考验时的壮丽风骨。夏明翰的这首诗至今仍被许多学校的课本所收录,广为传颂,成为革命精神的象征。
夏明翰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,从小享有优渥的物质生活。然而,正是母亲陈云凤的影响使他从这一切中抽身,投身到中国革命的洪流中。陈云凤出生在一个显赫家庭,身为“铁面御史”陈嘉言的爱女,她的思想深邃、正直刚毅,且有着不拘一格的教育理念。她的六个子女中,有四个为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,她自己也曾被封为“诰命夫人”,是一位在当时社会中堪称传奇的女性。
展开剩余80%陈云凤于1870年2月出生在衡山县的一个官宦世家。她的父亲陈嘉言,出任过福建漳州知府等多个要职,为人刚正不阿,深受百姓爱戴。陈云凤是家中长女,从小便在父母的宠爱中长大。她在这样充满文化气息的家庭环境中,不仅浸淫于书本的世界,也常常受到母亲陈云凤的激励和熏陶。陈云凤从小喜好阅读,并不满足于传统的“四书五经”,反而热衷于历史故事,尤其喜爱王夫之的著作。
在她十三岁那年,父亲被调任他乡,而她的母亲也支持她走出家门,进入刘彦斋先生创办的学馆读书,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无疑是一次突破。刘彦斋先生虽年老,却不失为一位儒雅的学者,身无官职,却志在培养人才。陈云凤在学堂中所学,不仅是知识的积累,更是为她未来的革命事业打下了基础。
然而,她的人生并不总是平静。1884年,衡山县突遇旱灾,农民困顿,很多租户因无法缴纳租金找到刘彦斋,请他帮忙起草报告减免租费。刘彦斋本着帮助贫苦农民的心情答应了下来,结果却触怒了家族的族长刘伯兆,刘伯兆性格暴烈,直接将刘彦斋捆绑带到家族祠堂,以“教训”为名惩罚他。正当他准备对刘彦斋施以更重的惩罚时,年仅十四岁的陈云凤挺身而出,她以沉稳的口气质问族长,指责他滥用职权,粗暴对待无辜的学者。这番话直指刘伯兆的软肋,使得他愣住了,并最终在陈云凤的坚持下,释放了刘彦斋。
陈云凤从小便表现出过人的智慧和勇气,而她的家庭并没有使她屈服于封建礼教。在年仅十岁时,她便被父亲许配给了夏时济的儿子夏邵范。夏时济和陈嘉言是当年的同窗,彼此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。陈云凤的成长经历,让她对婚姻并无过多幻想,她并没有因父母的安排而感到不满,反而在婚后表现出极高的独立精神。她不仅精通琴棋书画,还在休闲时与友人一同下水捕鱼,生活十分活跃。
然而,陈云凤却并未因为婚姻安逸下来。在结婚后,她仍然支持丈夫夏邵范的政治理念,帮助他推动改革。夏邵范曾被派往日本考察,回来后,深受新思想的启发,对清朝的腐败深感不满。随着时代的变革,陈云凤与丈夫并肩支持民主改革,成为新思想的追随者。
遗憾的是,夏邵范在1914年因病去世,陈云凤悲痛欲绝,带着七个孩子回到了湖南衡阳,与公公夏时济同住。然而,夏时济的思想顽固,依旧坚持让孩子们学习四书五经,热衷于培养“有名望”的后代,这与陈云凤的想法发生了冲突。她希望孩子们能学习爱国志士的事迹,肩负起改变国家命运的重任,而夏时济则一心想着家族的声望。
此时,陈云凤面临着更加艰难的抉择。在她为人师表的影响下,她的四个子女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,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。1922年春,陈云凤当选为衡阳县议员,成为全县首位女性议员,并且在就职演讲中提到:“当今外侮日炽,国势机弱,贪污横行,生灵涂炭,非共产主义莫可医也!”这一话语震动了当时的社会。
然而,陈云凤的岁月并不长久。1928年,她失去了四个亲爱的孩子,他们都在革命斗争中英勇牺牲。尽管如此,陈云凤并未倒下。她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教育和革命,依然保持着高度的革命精神,拒绝所有外界的援助。她最终于1946年去世,享年76岁。她一生为中国的解放事业拼搏,纵然未能看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,但她的儿女和她的精神依旧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知识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