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,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~
文|妍妍
编辑|妍妍
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明朝有个人,既不做官也不经商,就是到处走到处玩,这样的人生听起来是不是很爽?
他就是徐霞客,活了54岁,大半辈子都在路上,用双脚走遍了大半个中国。现在的人天天喊着说走就走的旅行,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?
而他在400多年前就实现了这个梦想,还写出了让后人敬佩不已的游记。到底什么样的家庭背景让他能够如此任性?
特殊的家庭氛围
徐霞客能够放飞自我,跟他家的特殊经历分不开。
往前推几代,他的高祖徐经可是个风云人物。这位老爷子年轻时就是江南有名的才子,和大画家唐伯虎还是好朋友。
1499年,两人结伴去京城考试,本来是件美事,结果却成了家族的噩梦开始。
徐经这人有个毛病,就是爱显摆。到了京城后,他住最好的客栈,穿最华丽的衣服,出手阔绰得很。
这下可捅了马蜂窝,有人眼红了,就诬告他们科场舞弊。明朝的官场本来就黑暗,这种事一旦被扣上帽子,想洗清可不容易。
徐经和唐伯虎都被关进了大牢,虽然后来放出来了,但功名全毁,仕途彻底断了。
更要命的是,徐经这人脾气倔,不甘心就这么被冤枉。他花了大半辈子的时间上访告状,想要为自己翻案。
可惜明朝的官僚体系就像个铜墙铁壁,一个普通百姓想撼动它,简直是痴人说梦。
徐经在上访的路上耗尽了家产,35岁就客死他乡,临死都没能洗清冤屈。
这件事给徐家留下了深深的阴影。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从小就听着这个故事长大,对科举制度产生了强烈的反感。
他虽然有才学,但坚决不参加科举考试,宁愿在家里读书种地,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。这种家庭氛围,为徐霞客后来的人生选择埋下了伏笔。
少年叛逆,放弃仕途
1587年,徐霞客出生了。他的母亲王孺人那年已经43岁,在古代算是高龄产妇。可能正因为来之不易,这个孩子从小就备受宠爱。
王孺人是个很开明的女人,她经营着家里的布庄生意,把"徐家布"这个品牌做得远近闻名,为家里积累了不少财富。
徐霞客从小就显得与众不同。别的孩子都在背四书五经,准备将来考科举当官,他却对那些八股文一点兴趣都没有。
15岁那年,按照当时的规矩,他参加了童子试。结果怎么样?考完试后他就跟家里宣布:我不考了,科举这条路我不走。
这在当时简直是惊世骇俗的决定。
要知道,明代的社会结构就是"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",不走科举这条路,基本上就等于断了出人头地的希望。
可徐霞客就是这么任性,他宁愿在家里看杂书,也不愿意为了功名去死记硬背那些古板的文章。
19岁那年,父亲徐有勉去世了。按照古代的礼制,儿子要为父亲守孝三年。这三年里,徐霞客不能出远门,只能在家附近转转。
守孝期满后,他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旅行。目的地很简单,就是江浙一带的名山大川。
孝子游侠的温情时光
徐霞客虽然看起来很叛逆,但骨子里是个孝子。
母亲王孺人对儿子的选择非常支持,她知道强求也没用,不如让儿子按照自己的兴趣去生活。
可是作为母亲,看着儿子整天在外面跑,心里总是不放心。
聪明的徐霞客想出了一个办法:带着母亲一起游山玩水。
这在当时可是个创举,古代的女人大多深居简出,像王孺人这样到处游玩的真不多见。
母子俩经常结伴出游,既满足了徐霞客的旅行欲望,又让母亲开了眼界。
1624年,王孺人已经80岁高龄了,身体还算硬朗。
徐霞客特意陪她去宜兴游玩,那里有著名的溶洞和竹海。老太太看到那些奇形怪状的钟乳石,兴奋得像个孩子一样。
徐霞客在游记里详细记录了钟乳石和石笋的形成过程,这些观察比欧洲同类研究早了200多年。
王孺人不只是个普通的陪游者,她还是儿子事业的支持者。每当徐霞客要出远门时,她都会亲手为儿子准备行装。
特别是那顶"远游冠",是她专门找人定制的,既实用又有纪念意义。
她觉得儿子做的事情很有意义,虽然当时的人不理解,但她相信总有一天会有人认可的。
1625年,王孺人去世了。徐霞客悲痛欲绝,又要守孝三年。这三年里,他把前面的游历经历整理成文字,为将来的长途旅行做准备。
母亲的去世让他失去了最大的精神支柱,但也让他没了后顾之忧,可以放开手脚去实现更大的梦想。
人生的一次重大旅行
1636年,50岁的徐霞客开始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旅行。
这次他的目标是中国的西南地区,那里有着完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民族风情。
这次旅行的起因很特别,有个叫静闻的和尚想去云南鸡足山朝圣,但路途遥远危险重重,希望找个伴一起去。徐霞客一听就来了兴趣,两人一拍即合。
静闻和尚随身带着一本用血写成的经书,这是他多年来的心血结晶。
路上遇到强盗时,静闻为了保护这本经书,被活活打死了。
徐霞客虽然心痛,但决定替朋友完成遗愿继续前行。
这次西南之行,徐霞客走得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艰难。山路崎岖,瘴气弥漫,还要防备野兽和强盗。
他的仆人顾仆一路跟随,两人相依为命。
有一次顾仆受了重伤,徐霞客对他说:万一我有什么不测,你就地把我埋了,不要费力运回老家。这话听起来很悲壮,但也显示了他的决心。
在这次旅行中,徐霞客有了一个重大发现。
当时的地理书籍都说长江的源头是岷江,但通过实地考察,他发现长江的真正源头其实是金沙江。
这个发现在当时没有引起重视,但对后来的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。
西南的少数民族风情也让徐霞客大开眼界。
他详细记录了各种奇风异俗,包括建筑风格、服饰特点、宗教信仰等等。这些记录对后来研究西南民族文化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。
英雄末路与不朽传奇
1640年,徐霞客的身体开始出现问题。
长期的风餐露宿和艰苦跋涉,让他患上了严重的足疾,走路都成了问题。无奈之下,他只好结束这次万里远游,让人抬着回到了江阴老家。
回到家乡的徐霞客,身体每况愈下,但精神依然顽强。他抓紧时间整理这些年来的游记,生怕这些珍贵的资料会失传。
他的原始游记手稿有260多万字,记录了21个省市的地理人文信息,可以说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地理百科全书。
1641年,徐霞客在家中去世,享年54岁。他的一生虽然短暂,但活得比大多数人都精彩。
死后不久,清军入关,社会动荡,徐霞客的大部分手稿在战乱中被毁,现在只剩下28万字的残本。即便如此,这些残存的文字依然让后人惊叹不已。
徐霞客的传奇不只在于他走过的路,更在于他的人生态度。
在一个人人都想当官发财的时代,他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。他没有编制,没有固定职业,也没有功利心,就是纯粹地为了满足内心的好奇和求知欲而行走。
这种生活方式在当时被认为是“不务正业”,但现在看来却是多么珍贵。
现代人把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,就是因为这一天是《徐霞客游记》的开篇日期。
400多年过去了,人们依然在追寻着他的足迹,羡慕着他的生活方式。
在这个人人都被房贷、车贷、工作压力束缚的时代,徐霞客的人生确实活成了很多人的梦想。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
徐霞客用54年的人生告诉我们,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,而是敢于选择不同的路。
400年后的今天,当我们在朋友圈里晒着各种旅行照片时,不妨想想这位古代的旅行达人。
他没有高铁飞机,没有五星酒店,甚至连像样的地图都没有,但他用双脚丈量了祖国的山山水水,用笔记录了珍贵的地理资料。这样的人生,确实值得我们羡慕和学习。
· 《徐霞客游记》(明)徐弘祖著
· 《明史·徐霞客传》
·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《徐霞客地理学成就研究》
· 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《徐霞客生平考证》
· 《中国古代地理学史》朱士嘉著,商务印书馆
配资知识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