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文/罗华昌中医
古中医防未病,保民众大健康。图片
中医有云“血虚则痒”,盖因血为濡养之基,周身肌肤、脏腑皆赖血以滋养。若气血亏虚,肌肤失却濡润,如久旱之田无甘霖滋养,便会出现干燥、脱屑、瘙痒之症,且痒多缠绵难愈,夜间尤甚,搔抓后易留抓痕,或伴面色苍白、头晕眼花、心悸失眠等症,此皆为血虚不能濡养肌肤、心神所致,非外邪侵袭之实痒,乃内虚失养之虚痒也。
血虚致痒,多由先天禀赋不足,或后天失养、久病耗伤所致。如长期饮食不节,脾胃虚弱,运化无权,气血生化无源;或久病缠绵,耗伤阴血;或产后失血过多,未能及时调养;或思虑过度,暗耗心血;或年老体衰,气血渐亏,皆可使血不足而肌肤失养,引发瘙痒。此类瘙痒不红不肿,或仅有轻微红斑,瘙痒程度时轻时重,与情志、劳累、季节变化相关,劳累后、秋冬干燥季节瘙痒更易加重。
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有云:“诸痛痒疮,皆属于心。”又云:“营气不从,逆于肉理,乃生痈肿。”心主血脉,营气即血中之清者,行于脉中,濡养肌肤。血虚则营气不足,不能正常运行于肌肤脉络,肌肤失养,心神亦因血虚而不宁,故痒从中生,此为血虚致痒之经典理论依据,历代医家多遵此辨证施治,收效甚佳。
西医认为,此类全身瘙痒多与皮肤干燥、过敏体质、内分泌失调、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相关,常诊断为皮肤瘙痒症、过敏性皮炎等,治疗多以抗组胺药、外用保湿剂、糖皮质激素等为主,虽能暂时缓解瘙痒,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且易反复发作,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还可能产生不良反应。
针对血虚所致的全身瘙痒,个人多年经验,用方如下,当归9~15克、生地15~30克(个别情况可增至45~60克)、白芍9~15克、川芎6~9克、地肤子10~15克、白鲜皮9~12克、防风6~9克、荆芥6~9克、炙甘草6克。用药方法为每日一剂,加水适量,浸泡30分钟后煎煮,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煎20分钟,滤出药液;药渣再加水煎煮15分钟,滤出药液,两次药液混合均匀,分早晚两次温服。
此方功用为养血润燥、祛风止痒,适用于血虚失养所致的全身瘙痒,症见肌肤干燥、瘙痒无度、夜间加重、伴面色萎黄或苍白、头晕心悸、失眠多梦、肢体乏力、舌淡苔薄白、脉细弱等。方中当归甘温,补血活血,为养血之要药,能滋养肌肤,通利血脉;生地甘寒,滋阴养血,清热润燥,助当归养血,又能缓解肌肤干燥之症;白芍养血敛阴,柔肝缓急,与当归、生地配伍,增强养血之力,且能缓解瘙痒带来的肌肤不适;川芎辛温,活血行气,能“上行头目,下调经水”,使补血而不滞血,促进气血运行以濡养肌肤;地肤子苦寒,清热利湿、祛风止痒,为治皮肤瘙痒之常用药,能直达肌肤而除痒;白鲜皮苦寒,清热燥湿、祛风解毒,善治湿热疮毒、肌肤瘙痒,助方中清解肌肤郁热而止痒;防风辛甘微温,祛风解表、胜湿止痒,能驱散肌肤之风邪,缓解瘙痒;荆芥辛温,解表散风、透疹止痒,与防风相须为用,增强祛风止痒之效;炙甘草甘温,益气补中,调和诸药,使全方养血与止痒兼顾,药性平和而不偏颇。
临床应用时,需根据具体兼症灵活加减,以达辨证论治之效。1. 若伴睡眠不好,多梦易醒,加柏子仁9~15克、炒酸枣仁15~30克,以养心安神,改善睡眠;2. 若瘙痒剧烈,难以忍耐,加苦参9~12克、蝉蜕3~6克,以增强清热祛风、燥湿止痒之力;3. 若肌肤干燥脱屑严重,加麦冬12~15克、玉竹12~15克,以滋阴润燥,滋养肌肤;4. 若伴头晕耳鸣,腰膝酸软,加枸杞子12~15克、菟丝子12~15克,以补肝肾、益精血;5. 若伴食欲不振,脾胃虚弱,加党参12~15克、白术9~15克,以益气健脾,助气血生化;6. 若瘙痒部位出现轻微红斑、灼热感,加丹皮9~12克、赤芍9~12克,以清热凉血,化瘀止痒;7. 若伴肢体麻木,屈伸不利,加鸡血藤15~20克、桑枝12~15克,以养血通络,舒筋活络;8. 若秋冬季节瘙痒加重,遇寒更甚,加桂枝6~9克、生姜3片,以温通经脉,散寒止痒;9. 若伴口干咽燥,咽喉不适,加玄参12~15克、桔梗6~9克,以滋阴利咽,清热润燥;10. 若病程较长,瘙痒反复发作,加丹参12~15克、桃仁6~9克,以活血化瘀,通络止痒,增强疗效。
中医核心在于辨证论治,血虚致痒虽有固定病机与基本方,但个体差异显著,兼症各不相同,故不可盲目照搬此方用药。以上内容为个人经验总结,旨在分享中医调理血虚致痒的相关知识,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,不构成任何用药建议,仅供学习中医相关知识参考。若出现全身瘙痒等不适症状,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寻求专业中医师面诊,在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,切勿自行服用,以免延误病情或引发不良反应。
身体不适不知咋辩证?公众号留言,我为你专业分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知识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